發布時間:2016-6-30 8:50:00 來源:本站 瀏覽量:5656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寶應地處里下河濕地,素有“水鄉澤國”之稱,盛產水稻、蘆葦、蒲草。這里很早就有先民居住,為了生產、生活,他們學會了用稻草、蘆柴、蒲條等編制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品。明、清時期,這種草編制品遍及住房、生產工具、生活用品的方方面面,編織技藝人人掌握。清末、民國時期,隨著歐洲先進科學技術的進入,金屬制品和木質制品很快占據了主導地位。但民間編織品仍然有著一席之地,在小型工具、用品上發揮著的作用。到了上個世紀六、七十年代,傳統編織業成為水鄉農民的重要副業收入,一些技藝高超的匠人編織出的東西逐步成為美術工藝品,他們開始使用棕葉作為編織材料,并開始出現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專業藝人。上世紀末,價廉耐用的塑料制品代替了傳統手工編織品,棕編作為工藝品一息尚存。柳堡鎮民間藝人蔣春陽在認真學習傳承本地編織高手的基礎上,大膽實踐,開發了大量新的種類,形成系列,其作品巧奪天工,形象逼真,讓人驚嘆,在全國各地旅游景點熱銷,還被許多外國友人收藏。
柳堡棕編工藝獨特,它綜合了柴編、蒲編、草紡的多種技藝,通過折、繞、纏、捏、塞、串等多種手法,利用棕葉獨特的材質,編織出惟妙惟肖的動物形象。產品主要為各種動物,特別適合昆蟲類,幾乎可達以假亂真。
柳堡棕編是寶應縣編織品從應用性向觀賞性發展的代表,表現了勞動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,它的藝術價值獨特,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看好。但由于此項遺產對操作者要求很高,向下傳承難度很大。
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m.haofa66.com